支那封禁嘅熱論同要聞
Post a reply

☆南方都市报︰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

Apr 13th, '10, 18:43

11-4-2010

《南方都市报》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


  ■史鉴散照

  据说法国波旁王朝的君主路易十四说过“朕即国家”的话,尽管全世界的君主都喜欢专制,但很少有人会像路易十四那样露骨和无所顾忌。路易十四于1643—1715年在位,同时代的中国皇帝是康熙,康熙的心里想的未必不就是“朕即国家”,但他显然比路易十四更具“中国特色”的“智慧”——— 经常作些仁君秀,既行专制之实,又享仁君之名。

  按照路易十四之后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权在民”思想,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所以不是“朕即国家”,而应该是法国人民说的“我们才是国家”。当然,这种思想观念是路易十四的时代之后才形成的。在路易十四的时代,世界上其实还没有多少人能够区分君主、政府、国家的概念有什么不同。在中国,虽然先秦的孟子已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但实际上秦汉以来的二千余年中,爱国即是忠君,忠君亦即爱国,君主与国家在观念上还是混淆不清的。直到西方思想传入之后,中国人对国家、政府(朝廷)、君主的概念才逐渐形成清晰的现代认识,这其中第一人当推梁启超,他是在经历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海外的痛苦之后,才获得这种认识的。

  梁启超指出,中国之所以积弱,根源之一就在于国人不能正确区分国家与朝廷的概念,以致爱国心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国家是什么?朝廷又是什么?“今夫国家者,全国人之公产也。朝廷者,一姓之私业也。国家之运祚甚长,而一姓之兴替甚短。国家之面积甚大,而一姓之位置甚微。”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此皆朝名也,而非国名也”。从殷族的商、姬族的周,到嬴氏的秦、刘氏的汉、李氏的唐、赵氏的宋、朱氏的明,还有蒙古人的元、满人的清,它们都是一族一姓的朝廷,而不是国家,都是一族一姓的私业,而非全体中国人的公产。然而,中国人常常将国家与朝廷混为一谈,梁启超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大患。

  国家和朝廷不分的不良后果,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爱国变成爱朝廷,甚至变成爱领袖——— 君主。梁启超说:“试观二十四史所载,名臣名将,功业懿铄、声名彪炳者,舍翊助朝廷一姓之外,有所事事乎?其为我国民增一分之利益、完一分之义务乎?而全国人民顾啧啧焉称之曰:此我国之英雄也。夫以一姓之家奴走狗,而冒一国英雄之名,国家之辱,莫此甚也!乃至舍家奴走狗之外,而数千年几无可称道之人,国民之耻,更何如也!而我国四万万同胞,顾未尝以为辱焉,以为耻焉,则以误认朝廷为国家之理想,深入膏肓而不自知也。”二十四史中的那些将相们,他们为一姓之功业杀人,以“万骨枯”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本来与爱国无关,但却被各王朝树立为爱国的模范,而国人因不能正确区分爱国家与爱朝廷的差别而跟着礼敬之颂扬之,实在是可悲可悯。

  比梁启超晚一些时候,陈独秀写过一篇题为《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文章,文中说:“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原来国家不过是人民集合对外抵抗别人压迫的组织,对内调和人民纷争的机关。善人利用他可以抵抗异族压迫,调和国内纷争;恶人利用他可以外而压迫异族,内而压迫人民。”所以,“若有人问: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我们便大声答道:……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国家的功能,如陈独秀所说,一是抵抗异族压迫,一是调和国内纷争,前者对外,后者对内。调和国内纷争是就消极方面来说的,积极方面国家还需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责,如救灾、赈济等。

  国家功能的实现,须通过政府去完成。如果政府能完成国家功能,国家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如果政府不能完成国家功能,国家则有可能成为“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人类历史实践中的普遍情况是,政府常常不能完成国家功能,或者完成得很差,这样就有可能出现有政府等于无政府,甚至有政府还不如无政府的状况。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有一项统计说,中国在民国前的2270年中,见于官方报告的旱灾有1392次,水灾有1621次,可见年年有灾。因此,中国古代的政府最重要的一项公共职责便是领导抗灾,这可以说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之一,灾异现象历来也是帝王们最关心的事。清代的皇帝还要求各省大员定时汇报雨水、收成、粮价等情况,以便随时了解各省灾情和民生,如出现灾荒可以及时组织赈济、减免受灾地方的税赋。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受灾得不到及时救助的情况还是非常普遍。当大规模灾害出现而政府不能履行其职责时,灾民为了生存就会铤而走险,如明末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其主要活动空间是在陕西、河南,原因即是两省大旱,而明政府却不能组织有效的赈济,使得灾民成为流民,进而升级为暴民。

  一个社会,有许多涉及大范围、众多人群的公共事务是无法由其他社会组织去完成的,而只能是由政府去完成。一旦政府不能履行其职责,社会就会无序,公共利益就会受到侵害。比如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环境保护之类的公共事务都要由政府去完成。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陷入一个难解的困境:即人们需要政府,但政府却不能履行人们期待的外而抵抗异族压迫、内而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功能,在很多情况下还常常演化成一个与民争利、侵害民权的组织。要使政府尽职尽责,人民必须有监督政府的权力,而最有效的监督方式是用投票的方式去选择政府的权力。人们有必要了解一个常识———即梁启超所说的国家不是朝廷(政府),朝廷可换而国家永存,人们应该爱的是国家而不是朝廷。

  ◎ 洪振快 历史学者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0-04/11/content_10935676.htm
Last edited by 丹尼王子 on Apr 14th, '10, 04:00,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Re: 南方报业网︰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

Apr 13th, '10, 19:45

非常好の文章!!! :D :D


(但我就党国(支那)皆不愛!!!) :lol:

http://www.hkreporter.com/talks/thread-899897-1-1.html

Re: ☆南方都市报︰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

Apr 14th, '10, 04:21

13-4-2010

香港《蘋果日報》

《南方都市報》發炮力斥中共黨國不分
愛國家不等於愛朝廷


廣東《南方都市報》前日刊出署名文章,借古喻今,炮轟「朕即國家」封建君主思想,劍指內地黨國不分、「愛黨即愛國、愛國就要愛黨」的荒謬現實,直言「朝廷可換,而國家永存」、「人們愛的是國家,而不是朝廷」。作者坦言,使用春秋筆法論事,是因為現實輿論環境使然。

Image
廣東《南方都市報》的署名文章借古喻今,刺破「愛黨即愛國、愛國就要愛黨」的荒謬現實。設計圖片


這篇題為〈愛國家不等於愛朝廷〉的文章,前日刊於《南方都市報》評論版。作者洪振快是內地 70後歷史學者,原籍浙江,曾在大學和官方媒體工作,現為自由撰稿人,為多家媒體撰寫評論,發表不少針砭時弊文章。他昨日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指,寫此文本意是想告訴讀者,現實中很多本屬常識的東西,因種種原因被扭曲誤導,「謬誤變為真理,常識成了異見」,他只想「讓常識歸位」,並坦承用談歷史筆法言志,是因為現實輿論環境「只能這樣做」。

Image
洪振快


「人民必須有權監督政府」

文章從法國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的國王路易十四一句「朕即國家」說起,指中國自秦漢以來二千多年,民眾一直被灌輸「愛國即是忠君,忠君亦即愛國」思想,「中國人常將國家與朝廷混為一談,明顯後果,就是愛國變成愛朝廷,甚至變成愛領袖」。

文章引中共創始人陳獨秀指,「問我們愛不愛國,先要問國家是甚麼」、「我們愛的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國家,不是要人民做犧牲的國家」。而人類歷史常有政府不能履行人們期待的國家功能,甚至與民爭利、侵害民權,故「人民必須有權力監督政府,最有效的方式是用投票去選擇政府的權力」。文章最後指,「國家不是朝廷(政府),朝廷可換,而國家永存。人們應該愛的是國家,而不是朝廷。」

文章昨日被內地多個門戶網站轉載,並有大量網民跟貼,有網民大讚「寫得太好了」!「這哪裏是說歷史?分明講的是天國(即中國)當朝現狀」!「真理部(指中宣部)天天說愛國就要愛黨,愛黨就是愛國,這回看他們怎麼回應!」「今後凡以朝廷偷換國家概念者,黜之!」也有網民擔心,《南方都市報》發表這些挑戰意味極濃的文字,「會不會引來河蟹(和諧,即被封殺)?」

近年內地媒體「打擦邊球」、挑戰當局意識形態底線動作不斷,上月就有多篇文章,包括《重慶晚報》刊出「網絡神獸古鴿( Google中文名谷歌諧音)遷移記」,用神話隱喻谷歌撤出中國事件;《重慶時報》揭露中國作協在重慶開會享盡奢華;《南方都市報》等 17家媒體在全國兩會前夕發表「共同社論」,呼籲廢除現行戶籍制度,引起轟動等。


本報記者


〈愛國家不等於愛朝廷〉金句

•「秦漢以來二千餘年,愛國即是忠君,忠君亦即愛國。」
•「中國之所以積弱,根源之一就在於國人不能正確區分國家與朝廷的概念。」
•「我們愛的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國家,不是要人民做犧牲的國家。」
•「人民必須有權力監督政府,最有效的方式是用投票去選擇政府的權力。」
•「國家不是朝廷(政府),朝廷可換,而國家永存。」
•「人們應該愛的是國家,而不是朝廷。」


資料來源:廣東《南方都市報》


內地傳媒挑戰中共事件簿

4月 11日:《南方都市報》刊發署名評論,以歷史為例,炮轟「黨國不分」思想,直指人民「愛國家不等於愛朝廷」、「朝廷可換,國家永存」

3月 30日:《重慶時報》揭露中國作家協會不顧西南大旱災情,在重慶開會極盡奢華

3月 28日:《重慶晚報》刊出〈網絡神獸古鴿( Google中文名谷歌諧音)遷移記〉文章,隱喻谷歌撤出中國事件

3月 1日:全國「兩會」前夕,《南方都市報》等 17家媒體(網站)發表「共同社論」,呼籲當局廢除戶籍制度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 ... d=13922561

Re: ☆南方都市报︰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

Apr 14th, '10, 04:30

民眾從小洗腦「黨」成「國」靈魂

內地民間學者冉雲飛指,自從 1949年中共建政後,即以「黨」作為「國」的靈魂,幾十年來不停用各種宣傳機器,聖化所謂的愛國行為,對人民洗腦,將愛國愛黨混為一談,卻從沒有「愛國共產黨員」一說,因為黨國不分,共產黨似乎先天愛國。

「黨國不分」的觀念滲透內地從幼兒園到大學的課程,令民眾從小受洗腦,也表現在官方宣傳機器的各種文宣、文件及各級領導人的講話中,「忠於黨,忠於祖國」、「為國爭光,向黨獻禮」、「黨和國家感謝你們」等,不一而足。


Image
內地學生從小接受愛黨愛國教育。路透社


「黨政分工」改革注定失敗

各級官員處事更不時露出「黨大於國」的嘴臉。河南鄭州國土局副局長被問到土地開發敏感問題時,反窒記者:「你是準備為黨說話,還是準備為老百姓說話。」湖北省長李鴻忠在全國人大會議被問到敏感問題時,竟一手搶去記者錄音筆,還恐嚇記者:「《人民日報》(即黨報)的,你還問這個問題?」中共雖曾嘗試以「黨政分工」為名進行改革,但由於「永治天下」的思維及一黨獨大心態,決定了改革注定失敗。
本報記者

Re: ☆南方都市报︰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

Apr 14th, '10, 04:44

盡論中國:黨國不分是寡人之疾

自中國踏上改革開放之途,黨國不分、黨政不分一直是每一次政制改革討論的熱點。但是,黨國不分、黨政一體猶如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改也改不了,戒也戒不掉,因為這種體制可以進行高官代表黨、黨代表政府、政府代表人民的演繹,進而以愛國之名、行鼓吹愛黨甚至愛領袖之實,進而壓制對高官、對政府的批評,進而實現官員及太子黨的利益最大化。

黨國不分,在國民黨時代稱為黨國體制,在共產黨時代稱為黨政不分,在學術界有威權、極權之分辯,但其實質都是黨庫通國庫、以黨領軍(黨指揮槍)。只不過,中共的黨政一體,更符合政治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對極權主義四大特徵的界定,即一黨專政(黨即國家,國家即社會)、國家壟斷經濟及一切資源、意識形態專政和恐怖警察。

政制改革涉利益分配

黨政不分對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的傷害,中共高層心知肚明。 1987年 10月,中共舉行十二屆七中全會預備會時,時任總書記趙紫陽就明確指出,黨政不分的體制「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是在頻繁的政治運動中強化的,是與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相適應的」。他強調:「政治體制改革,首先是領導體制改革。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這個問題不解決,整個政治體制改革都無從展開。」但是,黨政分開,說了一年又一年,黨委書記兼任市長、縣長的少了,但是兼任人大主任的多了;撤銷國務院各部委的黨組,當年被趙紫陽列為黨政分開的第一步,但如今仍是黨組說了算。

無論趙紫陽,還是其前任、後任的中共領導人,都無法落實黨政分開的政制改革,不只因為政制改革牽涉到利益分配機制問題,更因為他們的目標都是維護中共的一黨專政,拋出黨內民主、基層民主選舉,只不過是一個自欺欺人的包裝而已。黨政不分攸關權、名、利,中共當然諱疾忌醫。


電郵: China@appledaily.com

Image

Re: ☆南方都市报︰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

Apr 14th, '10, 05:10

黨國不分,在國民黨時代稱為黨國體制,在共產黨時代稱為黨政不分

無論新支那の割民時代定共惨時代,都係党国不分!!依個応該就係支那伝統政治文化思想所毒害啦!!!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