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人權、我粵民主
Jul 30th, '10, 22:15
29-7-2010
香港《蘋果日報》
政局改變與群眾運動呂大樂教授於七月十九日於《明報》撰寫一篇題為〈只有群眾運動才能帶來「真」的轉變?〉,這篇文章的要點有二:小部份人的投降並不影響大局,而政局的改變並不一定源於群眾運動。
(香港)民主黨票可扭乾坤
關於第一點,令我想起甲午戰爭後,李鴻章於日本馬關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台灣義士丘逢甲組織義軍反抗日本佔領,最終失敗,之後他寫下歷史名句:「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控訴當權的投降派。一小撮人的投降能否影響大局,端視投降的人是甚麼身份。抗戰時蔣介石若投降很可能會改寫歷史,而毛澤東若投降對抗戰的影響又相對大減。裕仁的投降卻能立即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所以呂教授的文章的第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民主黨手持的票足以扭轉乾坤,且不說是否投降,但很明顯香港的政局是因為民主黨的行動而改寫了,他們頂住了五十萬公投支持真普選的港人了。
投降並不一定是壞事,例如裕仁的投降就挽救了大和民族,而很多明史學者也指,明朝是亡於不敢提出與後金和談,因為所有提出和談的人都被指為投降派。但這些都是事後孔明,因為歷史是沒有如果的,我們不能預計裕仁若不投降,那日本真的不能扭轉敗局,又或明朝若真的和後金達成和約,她是否就能消滅流寇。相對來說,裕仁的決定只怕是較易做出,因為核彈的震懾力和兵臨城下的威脅是近在眼前,但崇禎的決定與後金和談與否卻不是那麼容易做到,起碼在李自成包圍北京前是一個兩難的決定。
民眾動員真的有效
民主黨的情況類同北京圍城前的崇禎,即投降或不投降都有可以自圓其說的理由,所以他們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投降,而是欺騙了他們的選民。姑且不說選舉時二○一二普選的政綱,但在和共產黨談判時把底線不斷下調,而可以下調的底線根本不是底線。最近民主黨又高調的宣佈不參加執政聯盟,但你憑甚麼令我們可以相信,這不是一條可以移動的底線呢?
至於呂教授文章的第二點,指很多改變是源於內部並不顯眼的變化。大概因為並不顯眼,所以呂教授並沒有為我們舉出歷史上有甚麼顯眼的變化是源於內部並不顯眼的變化,而不是因為民眾的動員。呂教授有空,應該再執筆為我們舉出一些例子,令我們也可以有所進益。但即使呂教授的說法是對,也無法證明此次共產黨的讓步不是基於民眾的動員,因為的確有民眾動員,的確有談判,共產黨也的確有讓步,呂教授是基於甚麼原因認為這次讓步不是因為民眾的動員呢?其實我們只要看一看澳門就知道民眾動員是有用的,因為澳門是在同一個的共產黨統治下,但他們沒有民眾動員,所以到現在還有委任立法會議員,共產黨的不顯眼內部變化何曾在澳門產生過顯眼的變化?
文:李德成
公開大學電腦系副教授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 ... id=7008322
Powered by phpBB © phpBB Group.
phpBB Mobile / SEO by Artodia.